2009年8月30日

今天我們來談談定期定額(四)

這是SPY從2008年八月起到2009年七月底,剛好一年的SPY走勢圖。下面是Slow Stochastic,也就是KD指標,K和D參數分別是15,5,完全用Yahoo! Finanace預設值不改變。假設K值小於20為超賣(Oversold)指標,當K值回升到超過D值為進場訊號,那麼這一年內總共有七次進場時機:

日期 SPY收盤價
20081013 101.35
20081028 93.76
20081124 85.03
20090127 84.53
20090306 72.17
20090625 92.08
20090713 90.1
平均 88.43

而這一年如果以定期定額(DCA)投資的話,每個月進場一次,平均成本為92.88。而這一整年的SPY平均價位以年線SMA(250)來看的話,則大約在93。

如果只計算下跌區間,也就是2008年八月到2009年一月這半年,KD進場四次,平均成本為91.17,DAC平均成本98.82,半年線SMA(125)約在100。而另外半年大多是上漲趨勢,KD進場三次,平均成本為84.78,DAC平均成本86.94,半年線SMA(125)約在87。整理成表格:

狀態 平均價位 DCA平均成本 DCA進場次數 KD平均成本 KD進場次數 時段
有漲有跌 93 92.88(-0.13%) 12 88.43(-4.91%) 7 2008.8-2009.7
一路下跌 100 98.82(-1.18%) 6 91.17(-8.83%) 4 2008.8-2009.1
一路上漲 87 86.94(-0.00%) 6 84.78(-2.55%) 3 2009.2-2009.7

這只是舉個例子,其實還有很多類似的指標可以使用,不過我認為越簡單越好。以KD來講,公式和概念都很簡單,也幾乎所有的網站都提供這個技術指標。這種方式進場次數會比DCA每個月一次少,所以其實可以扣兩倍的錢,例如預計定期定額每個月1000美元,用KD指標則變成每次2000美元。而下跌時期KD會比較有機會低於20,所以下跌期間KD的進場次數可能會多一點。

這種進場方式其實並不少見,也有許多變形,大多數的使用者都是長期投資人,為了要降低持有成本而使用。以下稍微整理一下各種變形規則,大家可以參考:

(1) KD值未回到50則視為同一次超賣事件,只是在小範圍盤整而已,如果K再次低於20不需要再投入。不過有的人認為如果K值升超過D值又往下降,其實代表市場是走一個比較短中期的低檔盤整,在低點多投入無妨。這可以看上面例子中的20081013-20081028,20081028就是KD值未回到50,但也有再投入的例子。

(2) KD指標很容易鈍化,這算是技術分析的常識,所以在一個大跌幅的時候可能會有兩三個月KD值都在20以下,2008年六月到七月就是一個例子。同樣的,在一個大漲幅的時後也會有兩三個月KD值都在80以上,2009年三月到五月就是一個例子。在低檔的鈍化可能在鈍化一開始就會有K值大於D值而買入,等鈍化結束後可以再加碼投入以拉低持有成本。而在高檔的鈍化就放著別理他,因為這時候就是讓已經持有的股票或基金持續上漲幫投資人獲取報酬,甚至可以趁高檔鈍化結束的時候視為出場的機會。

(3) 搭配年線使用,如果股價在SMA(250)以上,即使KD指標達到進場標準也不買進。這種方法可能會根本找不到進場機會,例如2004到2008年這五年大牛市,股價幾乎沒有低於年線過。但是如果是一個固定大區間上下的市場(例如台股),這種方法則可以壓低進場成本至少兩成,也幾乎可以確保只在熊市買股票。

(4) 以更嚴格的K值,例如K<15為超賣(oversold)指標。

對了,使用KD指標要注意網站給的是週KD還是日KD。不管使用的是什麼週期的KD,也不管你有沒有更改KD的參數,只要計算出來的KD循環週期符合需求即可。像是Fast stochastic可能低於20和高於80的頻率高兩三倍,這有時候是太短期的波動了。而如果以比較長週期的KD來看,可能一年進場的次數只有一兩次,那麼持續投入的平均效果就會比較差。所以比較理想的是大約兩個月左右投入一次。

這種技術指標進場的方法,其實投資人在選定規則之後要自行遵守,維持紀律。如果說指數型投資是被動追蹤指數而不主動選股,那麼這種方法也是被動讓某一種規則找出進場的時間點而不是主動且主觀的受情緒影響去擇時進出市場。定期定額也有被動買進的功能,但是問題在於定期定額獲得的持有成本約略等於市場的平均價位,但技術分析的進場指標卻可以透過被動的規則取得低於定期定額的平均成本。如果一個在意主動投資與被動投資大約1-2%投資成本差異的投資人,因為費用成本而選擇被動的指數型投資,其實也應該找到一個可以降低持有成本的技術指標,被動地找出進場時間點,而這種技術指標的進場規則可以降低的買進成本甚至可以超過主動投資和被動投資差異的兩倍以上。如果以上面的例子來看,KD指標可以降低持有成本在2.55-8.83%,而一年下來平均降低的成本就比定期定額低4.91-0.13=4.78%,這差異甚至已經是許多保守投資人心中預期的年化報酬率了!如果再加上選擇指數型基金,那麼和主動投資的差異已經快要達到6%,其實都快要達到美股的平均年報酬了。當然,進場太多次會面臨成本的問題,這也是要考量的。以Firstrade為例,基金定期定額不額外加算手續費,進場成本算是零。而如果這種不定期進場的方式,一年進場六次就是6*6.95=41.7美元了,一年進場要超過4170美元才能把這個成本壓在1%以下。如果一年進場六次,每次只有695美元以下,可能還是使用定期定額比較方便省事,因為如此一來成本的差異就沒有差太多了。

PS:我並未使用這種方法,就像我並未使用槓桿型ETF一樣,但還是介紹給大家知道,算是我自己的讀書筆記,未必會用上,但是有用到的一天找資料起來就容易多了。若以完全被動的投資技巧,選擇指數型基金搭配技術指標決定投資的時間點,不選股也不擇時,又可以降低持有成本,是可以考慮的懶人投資法。至於我,指數沒有跌超過高點的36%或十年線我並不會考慮進場,所以上次的SPX高點是1576.09,跌36%是1008.7,我是到SPX跌破1000點才開始找進場點的。所以買股票的時間很短,交易次數也很少,但是可以買得很便宜,也減少手續費上面的花費。我無法預測股價走勢,但是我盡量買便宜貨,這是一種降低風險最直接的方法。至於35%和十年線怎麼來的,是我從台股的經驗學來的,我不知道能否成功應用在美股,但至少這一次金融海嘯因為跌得夠深,讓股價跌破這兩個其實不容易觸及到的進場指標,也就讓我有機會以非常便宜的成本持有股票,不是最低點的666.79,但是在金融海嘯的大多數時間我的投資組合報酬都可以維持正值,甚至四月以來報酬大多都超過兩位數,是讓人很可以睡得著覺的投資方法,當然不如很多大師可以翻倍再翻倍,但我很快樂地學柏格說:Enough!

2 則留言:

  1. 似乎很多研究都針對買進的方法,很少討論賣出的時機哩。
    是因為基於 BUY AND HOLD 的哲學嗎?
    比如說版主您設定高點跌35%或跌破十年線的進場撿便宜時間點,不知有沒有考慮過出場時間點呢?

    回覆刪除
  2. 任何進場策略反向操作都是出場策略,例如KD以20以下進場,80以上出場。如果是退休提領,我會另外寫文章討論。

    回覆刪除